从庄子之眼光看来,古典传统之自明公理说,无非一套逃避论点之方便巧。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东汉时期,佛教的教化形式曾令中国人耳目一新,如元郝经《续后汉书》言,汉明帝遣使往天竺(印度)求取佛教经像后,中国始有佛像及经,与其信奉拜跪祠祭之法。(32)《史记·封禅书》,第1368-1369页。在此过程中,推动黄老学向黄老道发展的方士,并非仅属方仙道一系人物,还应包括方技与数术两类人士。(44) 东汉时期的黄老道,不仅重心已由治国转向治身,而且还具有了一定的宗教性质。
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史记·乐毅列传》还有太史公关于黄老之学传承的一段说明: 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可知‘虚无为本是南北道之所同,故同称道家。
史载喜好黄老之言的窦太后去世后,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24)汉武帝更在大儒董仲舒的鼓动下(25)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16)白奚:《论先秦黄老学对百家之学的整合》,《文史哲》2005年第5期,第35-39页。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一词既可指儒家的学说,也可指佛教的义理,又可指道教的教化,如《晋书·王导传》言:故有虞舞干戚而化三苗,鲁僖作泮宫而服淮夷,桓文之霸,皆先教而后战。⑧《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注,第2436页。
方仙道所具有的这些信仰神仙、崇奉黄帝、主张服食丹药成仙等特征,表明它是道教孕育过程的重要阶段。况且,汉代统治者后来也并未完全抛弃黄老学,如汉武帝实际上非如通常所谓独尊儒术,而是一直热衷于黄帝、太一、神仙、黄白之术。
⑩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髠、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慎到,赵人。在此过程中,推动黄老学向黄老道发展的方士,并非仅属方仙道一系人物,而应包括方技与数术两类人士。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可以说黄老之精华即在此,其最后起而能压倒百家亦在此。此外,一些有关黄老学的通论性著作亦曾谈及此点,兹不赘列。(47)事实上,道教的形成并不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一样,即不是由某一位作为教祖的人物刻意创立,然后枝分叶蔓地衍化出各种支系。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又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善修道,以炼精神,以至无生而得为佛也。《后汉书·皇甫嵩传》载张角以善道教化天下,《三国志·张鲁传》又载张鲁以鬼道教民。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推动黄老学向黄老道发展的方士并非仅属擅长养生仙术的方仙道一系。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
《后汉书》中有许多关于黄老道的记载,如《王涣传》载: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余明光、谭建辉:《黄老学术向黄老道教之转变》,《湘潭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所谓《内书》二十一篇即现存的《淮南子》(《淮南鸿烈》),其《精神训》《俶真训》《泰族训》诸篇对养神养形等治身问题多有阐发,(27)而《中篇》八卷即《枕中书》(《枕中鸿宝苑秘书》),多言神仙黄白之事,亦属治身之秘笈。而由西汉成帝时著《老子指归》的黄老学者严遵卜筮于成都,(42)早期道经《太平清领书》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43)等,也可知汉代黄老学(黄老道)确已不独有方仙道的不死追求,还具有其他类型的方术内容。声称黄帝是长生成仙的榜样而备加推崇,俨然奉之为祖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本来,古代中国并不缺乏宗教氛围,对此众多学者曾有详细说明。(58)《后汉书·桓帝纪》,第317页。
②《史记·曹相国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29页。(34) 李刚《论黄老道》一文更有黄老道是黄老学和方仙道结合的产物一节,以为从汉武帝开始,黄老学和方仙道逐渐结为一体,向着黄老道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东汉统治者曾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诚然,拥有著述的黄老学也是一种言,理论学说本来可以作为行为实践的指导,但黄老学既被世人视为一种术,则它所言必有其具体的实施对象。
蓍龟者,圣人之所用也。丁怀轸:《秦汉时期道家思想的演变》,《江淮论坛》1992年第1期。参见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10页。(20)陈鼓应:《关于先秦黄老学的研究》,丁原明:《黄老学论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页。
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静。(54)如《后汉书·祭祀志》(第3188页)载: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
又载太上老君谓寇谦之曰: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56)《后汉书·襄楷传》载桓帝曾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57)还曾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并亲自祠黄老于濯龙宫。
《三国志·吴志》又载陆逊上疏曰:昔汉高受命,招延英异,光武中兴,群俊毕至,苟可以熙隆道教者,未必远近。又曰: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
而汉桓帝以一国君主尊崇黄老道且将其与浮屠(佛教)并重,并多次祭祀老子,其对于黄老道之宗教化的作用,显然比汉初的楚王英更为有力。黄老道家中,帛书《黄帝四经》仅谈治国,《管子》四篇(《内业》《白心》《心术》上下)则是治国治身二者兼顾,而《内业》偏重治身,《心术上》则偏重治国。⑦《刘焉传》注引《典略》又记: 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汉魏及之前所谓道教,多泛指某种(尤其是儒家)道理或教化,如《史记·孔子世家》记齐景公责晏子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
(26)《汉书·武帝纪》,第212页。而‘因循为用则是北方道家所独有之精义。
(35)李刚:《论黄老道》,《宗教学研究》1984年第S1期,第15-25页。(28)见《后汉书》之《光武纪》《樊宏传》《任光传》《淳于恭传》《樊晔传》《梁鸿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5、1125、753、1301、2492、2768页。
关于黄老帛书的产生地域,有齐、楚、越、郑诸说。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
但这与完全地否定私有产权或市场机制是两回事。 [阅读]
而权利允许并保护某些错误选择免受强制性干涉,也表达了对人们自主地进行道德反思和行动之意愿和能力的信任,希望通过道德反思和论辩来弥补规范性裂缝,改进权利实践。 [阅读]
实际上,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阅读]
美国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过度强调经济效益而基本上忽视了社会不公、员工权益和社会福利等问题,结果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失业带来的贫困,员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而引起罢工、怠工、游行示威)造成了社会振荡。 [阅读]
第二,语言或概念本身是对连续世界的离散划分,因此必然难以覆盖某些边缘情形。 [阅读]
陪审员负责案件事实的审理,决定被告人是否有罪。 [阅读]
故民有可据之权利,而后应尽之义务生焉。 [阅读]
粗略而言,拉兹是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中把握权利性质的。 [阅读]